公车改革堪称顽疾,不仅经年未治,而且愈演愈烈。自上世纪末启动公车改革以来,历经十多年至今仍在路上。专家认为,其根本原因在于体制,公车改革要有突破就不能让乘坐公车者制定车改方案。(11月3日《经济参考报》)
专家的话可谓一语破的。公车改革改了好多年,之所以没有取得任何进展,原因就在于,研制公车改革方案的,是乘坐公车者自己,而乘坐公车者根本就不愿舍弃自己的利益,所以,导致公车改革只能在原地踏步。这几年,公车改革一直围绕乘坐公车者的利益进行改革,不是考虑如何节约管理成本,如何提高行政办公效率,如何为公众服务,而是考虑如何照顾既得利益者的利益。公车改革一直沿着这个方向,闹腾了好多年,也没闹腾出什么结果,没取得什么成效。
比如,有人提出“以钱代车”的公车改革模式,就是有条件取消部分公车,对于那些级别不够的公车乘坐者,取消公车,然后给予经济补偿,以人民币取代公车。得车者不得人民币,得人民币者不得车,这种公车改革模式,让这些人两头都得利。2005年,北京平谷区公务用车改革进行试点,对“车改车公开拍卖”,改革后,处级以下干部全部取消配车,辅之以相应级别的公车补贴;进行改革“试点”的夏各庄镇,除保留镇党委书记、镇长公务用车外,其他人按照职务和工作需要发放相应的交通补贴。补贴共分为5个档次,实职副处每人每月1500元;助理调研员每人每月1000元;科长800元;副科长500元;科员300元。(2005年11月12日《现代快报》)
显然,这样的公车改革没有一点“悬念”,这其实不是公车改革,而是如何分配利益的问题。不同的是有的人得到了公车的使用权,有的人则得到了人民币的实惠而已。
尽管公众对公车使用现状不满,呼吁进行改革,但嚷嚷归嚷嚷,作用不大。实际操作公车改革的,是那些乘坐者。试问,他们能舍得自己的既得利益吗?所以,公车改革,必须考虑由公众参与进来,由人大机关统筹安排,充分借鉴群众智慧,充分接受群众监督,努力闯出一条新路。
|